您当前位置: 晋州新闻 >> 晋州要闻

何以晋州 | 石津干渠的变迁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   发布者:电视台

石津干渠,又名石津运河,西自石家庄市鹿泉区黄壁庄水库引水,向东流经石家庄市、藁城区、晋州市、辛集市、深州市,至武强县折向东北流入滏阳河,全长134公里。

这条渠的由来,要追溯到历史沉重的日本侵华时期。

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,其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之一,就是掠夺亚洲其他国家的资源。这些资源,一部分直接用于战争,更大一部分被运往日本国内,成为战略储备。他们打着“大东亚共荣”的旗号,其实就是要把其他国家“荣”成他们的势力范围,把其他国家的资源“荣”到他们家里去。

日寇侵占华北后,为了掠夺井陉的煤炭和冀中平原的粮棉等资源,决定开挖一条从石家庄到天津的运河,将这些资源从天津港运回日本。1940年代初,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,日寇的命运岌岌可危,于是他们便加紧实施这一罪恶计划。但挖运河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其灭亡的速度。1945年,日本战败投降,运河工程停止,只留下从滹沱河的取水口到石家庄的导水路工程,其他地段都成了“半拉子”工程。日寇的狼子野心未能得逞。

1948年石家庄解放,华北人民政府为利用导水路开展灌溉,成立了“石津运河工程处”,设计开挖灌区灌溉工程。1949年5月放水试渠,灌区开灌,当年浇地2万余亩。1950年,更名为“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石津运河灌溉工程处”。1953年,与晋藁渠合并,定名为“河北省石津灌渠管理处”。

1955年,灌区下放归石家庄专署领导,名称也几经变化,直到1963年收归省水利厅领导,正式定名为“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”。由此,“石津”的名称就成为灌区历史的烙印,几与共和国同龄的历史也赋予了灌区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投入,对灌渠进行清淤改造,极大地造福了沿线百姓。干渠沿线农业生产长足发展,农民生活稳步提高,受益县市均成为国家重点粮棉生产基地。

1956年,晋县整修石津渠11.5公里,动土68625立方米。1957年,河北省水利厅批准石津渠1958年扩建各灌区工程,分三期拨给晋县9.2万元。1958年5月开始施工,从黄壁庄、岗南水库取水,经石家庄、正定、藁城入晋县,沿沧石公路北侧东下,至南白滩入辛集。境内长17.8公里,渠底宽28米,输水80立方米/每秒。到1960年底,完成扩建工程,全县灌区控制面积45万亩。

总干渠分一、二干渠。一干渠长16.2公里,从总干渠紫城闸引水,经赵魏、桃园、周头入赵县。二干渠长10.4公里,从总干渠紫城闸引水,经晋州镇、元头、槐树、祁底入深泽。自1984年全县停灌后,一、二干渠被弃而不用,但河道基本保持。

如今,石津干区已成为“南水北调”的配套性工程,开始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、社会价值、文化价值、生态价值。

一渠清水向东流,几多春秋几多愁。晋州境内近18公里长的石津总干渠,不仅承担着保障民生、改善生态的重任,也承载着晋州人的乡愁。新时代以来,晋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加强河湖管护能力建设,改善石津干渠岸线环境,水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,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,两岸生活品质显著提升,石津干渠呈现出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河湖景色,成为晋州人民的“母亲河”和调节生态的“晋州之肺”。